國人愛吃蝦,無論是娛樂性質的釣蝦、餐桌上琳琅滿目的蝦料理甚或是針對營養考量之優良蛋白質選擇,蝦子一直是臺灣重要的水產之一
臺灣養殖漁業尚未完成健全的管理體系,造成養殖產量與市場消費量都欠缺確實與即時的資訊,經常造成供過於求的現象而使得魚價偏低。再加上養殖期間遭逢病變或天然災害,則造成生產量驟減的結果,同樣會引發產銷失衡的問題層出不窮
臺灣屬島嶼型國家,具有高度的生物多樣性,但因過去養殖業發展迅速、市場需求量等因素,而從國外引進外來物種;近年來因養殖逃脫、人為棄養與宗教放生層出不窮,造成外來物種在臺灣有機會生長生存並繁殖,它們嚴重影響了臺灣生態
全球生產午仔魚的國家包含臺灣 (49%)、印尼 (41.4%) 及伊朗 (7.6%) 等地,產量佔全球產量約 98%,其中臺灣為養殖生產為主 (97%),印尼及伊朗則全為捕撈 (詹,2020)。依據經濟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統計資料庫顯示
臺灣地處太平洋西側,位居於亞熱帶。 她的四面有四個獨特的海域成為發展沿近海漁業,以及實踐海洋資源保育的重要場所。 在東面為菲律賓海的西側,有北太平洋赤道流所延伸的黑潮,其主流或支流均為洄游魚類之主要洄游通路
臺灣雖四面環海,但沿近海資源卻日漸不若過往。除了氣候變化、棲地改變、汙染毒害等因素之外,過度捕撈亦是導致漁業生產量下降的一大肇因。為使海洋資源得以永續發展,物種保育及棲地保護是常見的策略,例如限漁、種苗放流或劃設海洋保護
隨著臺灣經濟的快速發展,水產品需求不斷的增加,漁業技術不斷進步,加上自 65 年起東亞各國逐漸實施 200 浬的經濟水域,限縮臺灣漁民在海上揮灑的舞臺,使得臺灣漁船隊擠縮到臺灣沿近海作業,導致漁獲強度超限,再加上氣候變遷,海域生態環境
混獲議題最早可回溯到 1960 年代圍網船對鯨豚造成的意外死亡率所開啟,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 (FAO) 於 1994 年檢視相關研究文獻,當時混獲泛指非目標物種的漁獲,包含有經濟價值的意外捕獲
遠洋漁業是在經濟海域外從事作業,以鮪魚、旗魚、鯊魚、魷魚、秋刀魚為主漁獲物。隨著科技發展、漁船大型化、目標魚種之轉移、漁具漁法之改善,海洋漁業作業足跡已遍及三大洋,年產量近 80 萬公噸,產值達
臺灣東北部海域擁有地形性湧昇及三大海流 (黑潮、臺灣海峽暖流水及大陸沿岸水) 交會所形成潮境漁場豐富的營養物質在海洋生態系統的運作之下形成了極佳的生物棲地,成為了各式漁業的重要漁場,東北部鯖鰺漁業遂成為臺灣產量最大的沿近海漁業項目
北太平洋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ISC)在報告中指出,太平洋黑鮪資源量比例(相對於未有漁業時之比例)從 1996 年起持續開始下降,到 2010 年降到歷史最低點的 1.5%,特別是能產卵的親魚數量從 1952 年到 2010 年的近 60 年間減少了 91%
根據聯合國統計,2016 年 全球漁業產量約 1 億 7100 萬公噸,其中全球的漁獲有 1/3 在充分使用前就遭到浪費,因此,過去二十年來魚類副產物的利用漸漸獲得關注,因魚類副產品為重要的營養來源,隨著加工技術改良,目前可更高效地加以利用
烏魚 (Mugil cephalus) 作為烏魚子的來源,為臺灣重要經濟魚類之一,其產卵季節臨近冬至前後10天,每年此時魚群順著中國沿岸流南下,以臺灣周邊海域作為產卵場,漁民在臺灣海峽捕抓即將產卵的成熟烏魚群,將烏魚卵
臺灣遠洋漁業以外銷為主,年產值超過400億元,位居全球第三,其中遠洋秋刀魚漁業規模更是名列前茅。然而,秋刀魚漁業在漁船作業時,需在大批人力在短時間內處理大量魚貨,通常會僱用40-50名漁工進行漁獲分級、排整及裝箱作業
動物受光、溫度、溼度或地心引力等刺激,所產生運動或位置改變等反應稱為趨性;其中,魚類趨光性就是魚類對於光源刺激的方向所引起的定位特性。因魚類趨光特性的不同,捕撈作業有下列三種
漁業是人類最早開發海洋資源的方式之一,隨著漁船機械化、大型化及漁撈輔助器具發展不斷精進,大幅提升捕撈作業效率,造成目前全球多數海洋魚類資源回復力趕不上捕撈的速度,加上全球氣候變遷使得海洋環境產生變化
碳中和是現今氣候變遷議題中極為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通過各種措施,來抵銷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碳排放量,使整體碳排放與吸收達到平衡,從而達到不增加溫室氣體濃度的目標。要實現碳中和,需要各界通力合作,從政府、企業到個人都需要採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