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探索臺灣漁業碳足跡的前瞻之旅

建立臺灣海洋漁業碳排量監測模式及漁獲產品碳足跡資訊計畫蘇楠傑副教授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劇增加,引起極端氣候變遷。今天,全球暖化及相關的氣候變化現象,已成為全球性挑戰。在臺灣,這些變化對我們的日常生活、自然生態,皆造成嚴重的影響。根據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的數據,自 1911 年至 2020 年,臺灣年均溫已上升約攝氏 1.6 度,且冬季長度顯著縮短。這樣的氣候變化,對臺灣的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了多方面的影響。例如,海平面上升導致沿海地區的侵蝕和生態破壞,氣溫升高則威脅到珊瑚礁的生存——而珊瑚礁正是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基石。

此外,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和品質,亦受到全球暖化影響。例如來自臺灣東部最好吃的池上米,近年來飽受氣候變遷影響之苦,因連續不降雨日不斷增加,加上氣溫升高,水稻的成長天數縮短,導致稻米結實率不佳及產量下降。2021 年,臺灣經歷了幾十年來最嚴重的旱災,主因是冬季降雨量顯著減少,水庫水位降低,不得不實施嚴格的用水管制,進而影響農業灌溉、工業用水及民生用水。

圖說: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是全球暖化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減少碳排,就有機會減緩地球升溫的危機

為地球永續展開行動的監測計畫

全球暖化直接影響到自然環境、生物多樣性、農業產量和水資源管理,而其根本原因在於過量的溫室氣體排放,特別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這些氣體在大氣層中積聚,導致地球溫度升高。因此,減少碳排放,已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策略。

蘇楠傑副教授在 2022 年與 2023 年,分別執行「建立沿近海扒網漁船之碳排量監測(含計算基準)及國內外鯖魚、鰺魚之漁獲產品碳足跡資訊」與「海洋漁業碳排係數建立」的研究(以下簡稱「碳排量監測及碳足跡資訊研究計畫」。這個行動正是出自於對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危機感。「臺灣宣示於 2050 年達成淨零碳排,對漁業部門來說,調查漁業活動產生的碳排放,以及水產品碳足跡標示,就成為最重要的工作。」蘇副教授希望透過「碳排量監測及碳足跡資訊研究」,來找出一個海洋漁業碳排量最好的管理方式,讓漁業發展和氣候變化之間的影響取得一種平衡。因此在監測過程中所取得之科學數據,將成為臺灣漁業相關管理部門,在推動臺灣漁業永續發展、達到符合全球對低碳經濟轉型趨勢的重要依據。「因為環保意識抬頭,在全球消費市場上,一項產品對環境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關注。臺灣漁業產品如果可以提供更完整的碳足跡資訊,將有助於提高臺灣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蘇副教授補充道。

精準計算碳排放,才能制定有效管理政策

在「碳排量監測及碳足跡資訊研究計畫」中,必須先做到兩件事,建立碳排放監測系統,以及碳排放計算基準。蘇副教授和團隊先是以沿近海主要漁業,包括刺網、一支釣、延繩釣、拖網與扒網漁船為主要調查對象,建立一個系統性的碳排放監測程序。這個監測系統,涵蓋了從捕魚過程中的燃料消耗,到產品運輸階段的碳排放量。有了監測系統,就可以建立碳排放的計算基準,準確估計漁船在活動時,根據不同的船型、引擎還有作業方式,所產生的碳排放。

同時配合利用 Global Fishing Watch(全球漁業觀察)的自動識別系統(AIS)數據,來追蹤漁船的航跡和活動。透過分析航跡數據,蘇副教授和團隊能以不同的作業方式將漁船分組,進一步分析不同組別的漁船,依據航跡在用油量上的變化趨勢。而這樣的分析結果,可幫助理解不同捕魚方式對碳排放量的影響,為漁政主管機關提供管理策略上的建議。

圖說:盤查漁業捕撈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及水產品的碳足跡標示,探討漁業行為對海洋碳匯的潛在影響,是漁業部門邁向 2050 淨零碳排路徑的重點。/圖片來源:農傳媒

蘇副教授和團隊也整合了 AIS 和漁業署 VDR 資料,用以判斷船舶的運行狀態,例如:正在航行中、作業中,或者休息等等,再藉此計算船上主引擎、輔助引擎及輔助鍋爐的負載係數,和低負載校正係數,用以估算船隻在不同作業狀態下的碳排放量。

什麼是 AIS?
AIS 是一種自動識別系統(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用於船舶和海上交通控制中心之間的通信。它主要用於船舶安全和海上交通管理。「全球漁業觀察」(GFW ,Global Fishing Watch,國際非營利組織,致力於以創新技術,提高全球漁業的透明度和永續性)就是利用 AIS 數據來追蹤和監測全球漁船的活動。
AIS 裝置會在 VHF 無線電頻率上,自動傳輸船舶的位置、身份和位置(經緯度)、航速、航向、目的地等。因此,透過分析 AIS 數據,「全球漁業觀察」就可以追蹤和監測全球範圍內的漁船動態,識別出非法、未報告和不受規管(IUU)的漁業活動,有助於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並且減少對海洋生態系統的破壞。同時也提高了漁業活動的透明度,有助於確保漁船遵守國際和區域漁業管理組織的規定。通常 AIS 可以達到數秒至數分鐘自動更新一次,取決於船舶的狀態和速度。
蘇教授和團隊建立沿近海不同重要漁業的碳排量化指標之後,並且完成抽樣基準與初步評估,查核碳排模式指標與量化內容

圖說:蘇教授和團隊建立沿近海不同重要漁業的碳排量化指標之後,並且完成抽樣基準與初步評估,查核碳排模式指標與量化內容。

臺灣水產品除了自己捕撈之外,當然也有進口,因此蘇副教授和團隊進行了水產品的「運輸碳排」比較,評估臺灣本土水產品(以鯖魚和鰺魚為主)與進口大宗產品(如挪威冷凍鯖魚)的運輸碳排放量的差異。蘇副教授和團隊也計畫著,未來可結合國外漁撈作業的生命週期評估(LCA)排放,以進行更詳細的碳排放量及市場競爭力分析。

什麼是 LCA?
LCA,就是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是一種用來評估產品、過程或服務,從搖籃到墳墓(即從原材料採集、製造、使用,到最終廢棄處理)的完整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的方法。LCA 主要用於量化產品或服務的整體環境影響,包括能源消耗、溫室氣體排放、水資源使用、污染物排放、生態系統影響等。
許多行業和服務領域都採用 LCA 作為他們環境影響評估的重要工具,比方汽車製造業、建築業、綠能產業、民生消費品和食品,甚至環境評估的顧問公司、政府和公部門等等。LCA 的應用,能幫助這些企業和服務提供者,更準確的掌握他們的產品或服務,在整個生命週期中對環境的影響,達到對環境更友善、永續發展的目標。
蘇教授和團隊以船跡資料與用油量之間的關係,建立起海洋漁業碳排係數。

圖說:蘇教授和團隊以船跡資料與用油量之間的關係,建立起海洋漁業碳排係數。

航向綠色外來的旅程,持續進行中

「碳排量監測及碳足跡資訊研究計畫」著眼於計算漁業活動的碳排放,以幫助在未來達到減量,不僅是環境保護的需要,同時也是實現 2050 年臺灣淨零碳排目標的重要環節之一。計畫目標除了量化數據,更在塑造一種新的意識——一種對環境肩負起負責的意識。

「碳排量監測及碳足跡資訊研究計畫」不僅僅是一個研究計畫,它代表著蘇副教授和團隊對海洋的希望,以及對永續漁業的承諾。從海洋深處到人們餐桌上的每一份海鮮,都承載著這份責任。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份努力,可以喚起每個人共同守護的心,守護這片提供豐饒資源的大海,為後代創造一個更加和諧的地球家園。這是一條漫長卻充滿希望的旅程,而臺灣正走在這條路上。

*操作提示:[ESC]:關閉視窗,[↑][↓]:上下捲動
關閉